它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械骨架,更像科幻电影中的人形载体。一部分网友在社会化媒体直呼“恐怖谷”(Uncanny Valley)的同时,另一些人则断言:《西部世界》所描绘的未来场景,正在加速演变为现实。
这种拟人化的背后,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宇树H2的关节数从上一代的19个(指Unitree H1)大幅度的提高到了31个,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使其能完成从芭蕾舞步到复杂作业的连贯动作。这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具身智能迈向通用、泛化能力的标志。
就在宇树发布H2的同天,另一家机器人巨头优必选又接到了令人瞩目的大额订单。
有多大呢?优必选中标的“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订单金额高达1.26亿元。这并非是优必选的首次高额斩获,今年9月,优必选还曾获得某国内有名的公司(保密状态)2.5亿元订单,采购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及配套解决方案。
根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仅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同时,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29年将突破4000亿美元,而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AI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载体,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被普遍看好。
毫无疑问,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浪潮已全面启动。如果说大模型的普及是AI转型的“软件”,那么机器人便是承载智能、实现价值的“硬件基座”。
然而,在这些动辄上亿的订单背后,我们一定要追问:这些大额订单购买的究竟是哪一类机器人?而大型央国企、汽车企业为何豪掷千金?这种昂贵且高门槛的趋势,是否会随机器人成本的降低,下探到中小型企业?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83个中标项目中,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三家头部企业合计拿下了总成交金额的六成。
从中标数量来看,宇树科技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第一,这得益于其年初登上春晚的强大背书,吸纳了大量中型企业的订单,证明了其产品在科研教育和普及性市场的认可度。
然而,从订单金额来看,优必选的 Walker S2 才是当前商业化大单中最具爆发力的“爆款”单品,全年仅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订单额已超6.3亿元。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S2在今年7月23日才正式对外发布,其爆款奇迹是在短短几个月内达成的。
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秘密在于,Walker S2直击了工业场景中最苛刻的痛点,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品推向了“永不停机的工业新质生产力”。S2的这几项升级,精准踩中了大规模的公司在AI转型中的核心采购偏好:
1. 自主换电,解决“连续性作业”痛点:S2拥有全球首创的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7×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这解决了工业场景中最核心的续航瓶颈,使得机器人具备了大规模替代人力、提高产线效率的工业价值。
2. 机器人具备“群体协同”能力:S2搭载的群脑网络2.0和智能体技术Co-Agent,旨在让机器人实现单机自主学习与多机协同作业。大额采购的本质是购买一个具备分布式AI和协同进化能力的系统,以应对工厂复杂的非结构化任务。
3. 性能平衡,在拟人与实用间找到工业支撑点:S2以1.76米的拟人身高、52自由度仿生躯体,确保了对现有工厂环境的高度兼容性;同时具备15公斤负载搬运能力。
业内从业者向AI界新鲜事透露,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已经能达到一个工人30%的工作效率,预计明年还有大幅度跃升。
大额订单流向的,是具备高连续作业能力的全尺寸机器人。那么,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企业的AI转型中究竟有哪些无可取代的场景和优势?
今年9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公开场合预告了下半年将发布一款1.8米的机器人。人们不禁要问,机器人又不是在寻找“完美男友”,为什么也会被身高卡住?
其实,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最大价值在于“环境兼容性”。在企业的采购逻辑中,工厂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准备的,企业不可能为引入机器人而重做现有的货架、机床和操作界面,只能是机器人来适应人。
正如特斯拉在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Optimus时所强调的,只有人形机器人才能在不改变现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直接复用人类的工具和工作空间,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投入。
这种对人类形态的兼容性,也延伸到训练数据层面。宇树科技王兴兴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形态使其能够直接复用人类行为数据来进行训练,明显降低数据标注成本。例如,通过采集人类舞蹈视频,机器人可快速学习复杂动作序列,适配难度较非人形机器人降低60%以上,大幅加速了AI模型的训练速度。
然而,尽管宇树上一代的H1已是全尺寸机器人(官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H1身高可达1.5米至1.8米),其在商业竞争中仍暴露了形态和能力上的不足。
AI界新鲜事注意到,灵巧手也并非H1的标配,这可能限制了其进行精细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上的不足直接体现在市场订单上:在中国移动人形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中,宇树最终仅中标了小尺寸部分,而全尺寸订单则由智元机器人获得。
这说明市场对全尺寸机器人的要求,并不仅仅是“站起来”的高度,更在于执行精细任务的全面能力。宇树H2的快速跟进,正是其对这一市场趋势的战略性补足。
相较于H1,H2不仅在外观上增加了仿生人脸,更在更高自由度的关节模组、更高负载(体重增加至70公斤)等方面做升级,并为搭载灵巧手等复杂的末端执行器做了充分准备。
这标志着全尺寸的竞争,已经从最初的“能否站立”升级为“能否精准高效地替代人类双手和躯干在人类环境中工作”,促使宇树为抢占通用机器人市场而发出了明确信号。
首先,机器人的实际采购单价本身就远超预期。虽然宇树的官网上G1机器人价格以“¥9.9万起”宣传,似乎给人一种家用也能承担的错觉。然而,一旦进入商业采购环节,价格便会急剧攀升。
从中标公告中看,因为各种零部件(灵巧手等)、系统的调优和定制的费用,仅一台机器人的采购价格就可以逼近60万左右。
企业愿意支付如此高昂费用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购买的不是硬件,而是AI转型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和增长前景。
这种投入也吻合“降本增效”的需要,优必选官方宣传片中将Walker S2定位为“007天选打工人”,对于工厂来说,机器人能最大化提升设备的利用效率,代替人工做重复或者危险的工作。
这种高价定制化的模式,决定了当前具身智能仍是大型企事业AI转型的专属工具。然而,趋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尽管本文着重关注的是动辄数千万、上亿的大额订单,但在2025年上半年的采购订单中,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占比达60%。
这预示着随技术成熟和供应链优化,成本正在逐渐下探,具身智能的应用正尝试渗透到中小型企业的更多细分场景。工厂仅仅是人形机器人的第一步,随技术成熟、成本的逐步降低,它们必将走得更深、走到更多的场景中去。
最后,还有一个“One More Thing”,事关具身智能的人才生态。宇树今日发布了四足机器人实训平台,这是一个面向教育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运维—应用研发”全链条人才教育培训与认证平台,旨在以Unitree Go2生态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具身智能的未来普及,最终依赖的将是技术人才的厚度。我们始终相信,只有当具身智能不再是少数企业垄断的技术,而是被广泛掌握的应用工具时,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将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
2.优必选、智元、宇树科技领跑,人形机器人行业2025年订单与交付能力透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leyu体育app官网入口下一篇:分发方案Word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