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长得更高家长必须了解到这些
除去先天因素及基因突变、疾病造成的影响,营养、睡眠、运动等后天因素也对身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提醒,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些后天因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长高。
春天到来,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加,沐浴着美好春光,身体也开始“抽条”。在春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不少家长格外关心孩子的身高发育问题。那么,身高和哪一些原因有关?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长得更高呢?一起来看看专家给出的解答与建议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闫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孩子长高要特别注意两个关键年龄段,一个是出生至2岁的快速生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
“0—1岁婴幼儿大概会长至少25厘米,1—2岁大约会长10—15厘米。科学喂养能保障孩子在出生至2岁的快速生长期里身体正常发育。”闫洁说,如果喂养不当或因此导致婴幼儿经常生病,其身高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落下的身高以后并不容易补救。
如何科学喂养婴幼儿?闫洁建议家长重视了解《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她介绍,该指南按不同年龄分为《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三个部分,提出了明确的准则。例如,对于0—6月龄婴儿,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应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婴儿满6月龄并适当为婴儿补充维生素D,6月龄内婴儿每月应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和头围等。
“青春期是身高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一般来讲孩子们从开始性发育到生长结束,男孩身高会增长25—28厘米,女孩增长25厘米左右。”闫洁说。
她介绍,青春期分为早、中、晚期,分别持续1年左右、2年左右、2—3年。女孩青春期早期发生在9—11岁,男孩发生在11—13岁。孩子们在青春期中期便开始快速生长,同时第二性征逐步明显出现,青春期后期身高增长缓慢,月经初潮是女孩青春期中期结束进入后期的标志,男孩则以遗精为标志。
女孩初潮时,身高增长已经完成终身高的95%,之后进入生长衰减阶段,通常情况下,高度可增长3—11厘米不等,男孩和女孩相似。
闫洁提醒,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月经初潮或遗精后,其身高与同龄孩子及遗传推测的身高相差很大(偏矮小),应及时去医院咨询专家,不要误认为是“晚长”而错失孩子身高发育良机。
身高是遗传和出生时体重、身长、后期营养、是否存在疾病、机体各种激素的调节等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遗传对身高的影响占70%左右。可以说,父母的身高给孩子的身高奠定了重要基石。
除去先天因素及基因突变、疾病造成的影响,营养、睡眠、运动等后天因素也对身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闫洁提醒,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些后天因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长高。
首先,营养要均衡。在临床中,闫洁见过很多家长反映,给孩子吃得很好,但就是不长个。“吃得很好应该是吃得均衡。吃过多的油炸食品、肥肉、碳水和糖对于长高并没有益处,同时,肥胖也会给身高增长带来不良影响。”闫洁说,蛋白质和钙是长高的关键营养,建议家长们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孩子补充营养,做到营养均衡。
同时,睡眠和运动也十分重要,它们和刺激人体长高的生长激素直接相关。闫洁介绍,生长激素存在昼夜节律,像心电图一样呈脉冲式分泌,总体夜间分泌量比白天大,分泌高峰在夜间,特别是进入深睡眠时分泌量最大。
“睡眠因此特别重要。睡得晚、睡不踏实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家长要注意要让孩子尽量在10点前入睡,保持充足睡眠。”闫洁说。
另一方面,运动能够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相关实验证明,人体在运动时生长激素的分泌会比平时增加1倍左右。因此,多运动,特别是多进行户外运动,更有助于身高的增长。专家指出,运动需要多样性,跑步、打球、跳绳、游泳都有助于长高,要保证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
闫洁还建议,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要尽量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较重的学习任务,难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她指出,放松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都是保障青春期孩子长高的重要条件,希望家长们尽量帮助孩子调节心情,多让他们进行运动锻炼,保障充足的睡眠,这样不仅有助于身高的增长也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此外,家长们也不要“拔苗助长”,相信一些长高“偏方”,可以结合遗传因素参考身高曲线图,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身高过高或过低的特殊情况,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实习记者 孙 瑜)
除去先天因素及基因突变、疾病造成的影响,营养、睡眠、运动等后天因素也对身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提醒,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些后天因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长高。
春天到来,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加,沐浴着美好春光,身体也开始“抽条”。在春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不少家长格外关心孩子的身高发育问题。那么,身高和哪些因素相关?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长得更高呢?一块儿来看看专家给出的解答与建议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闫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孩子长高要格外的注意两个关键年龄段,一个是出生至2岁的快速生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
“0—1岁婴幼儿大概会长至少25厘米,1—2岁大约会长10—15厘米。科学喂养能保障孩子在出生至2岁的快速生长期里身体正常发育。”闫洁说,如果喂养不当或因此导致婴幼儿经常生病,其身高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一时期落下的身高以后并不容易补救。
如何科学喂养婴幼儿?闫洁建议家长重视了解《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她介绍,该指南按不同年龄分为《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三个部分,提出了明确的准则。例如,对于0—6月龄婴儿,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应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婴儿满6月龄并适当为婴儿补充维生素D,6月龄内婴儿每月应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和头围等。
“青春期是身高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通常来说孩子们从开始性发育到生长结束,男孩身高会增长25—28厘米,女孩增长25厘米左右。”闫洁说。
她介绍,青春期分为早、中、晚期,分别持续1年左右、2年左右、2—3年。女孩青春期早期发生在9—11岁,男孩发生在11—13岁。孩子们在青春期中期便开始快速生长,同时第二性征逐步明显出现,青春期后期身高增长缓慢,月经初潮是女孩青春期中期结束进入后期的标志,男孩则以遗精为标志。
女孩初潮时,身高增长已完成终身高的95%,之后进入生长衰减阶段,通常情况下,高度可增长3—11厘米不等,男孩和女孩相似。
闫洁提醒,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月经初潮或遗精后,其身高与同龄孩子及遗传推测的身高相差很大(偏矮小),应及时去医院咨询专家,不要误认为是“晚长”而错失孩子身高发育良机。
身高是遗传和出生时体重、身长、后期营养、是不是真的存在疾病、机体各种激素的调节等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遗传对身高的影响占70%左右。可以说,父母的身高给孩子的身高奠定了重要基石。
除去先天因素及基因突变、疾病造成的影响,营养、睡眠、运动等后天因素也对身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闫洁提醒,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些后天因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长高。
首先,营养要均衡。在临床中,闫洁见过很多家长反映,给孩子吃得很好,但就是不长个。“吃得很好应该是吃得均衡。吃过多的油炸食品、肥肉、碳水和糖对于长高并没有益处,同时,肥胖也会给身高增长带来不良影响。”闫洁说,蛋白质和钙是长高的关键营养,建议家长们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孩子补充营养,做到营养均衡。
同时,睡眠和运动也十分重要,它们和刺激人体长高的生长激素直接相关。闫洁介绍,生长激素存在昼夜节律,像心电图一样呈脉冲式分泌,总体夜间分泌量比白天大,分泌高峰在夜间,特别是进入深睡眠时分泌量最大。
“睡眠因此很重要。睡得晚、睡不踏实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家长要注意要让孩子尽量在10点前入睡,保持充足睡眠。”闫洁说。
另一方面,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相关实验证明,人体在运动时生长激素的分泌会比平时增加1倍左右。因此,多运动,特别是多进行户外运动,更有助于身高的增长。有经验的人指出,运动需要多样性,跑步、打球、跳绳、游泳都有助于长高,要保证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
闫洁还建议,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要尽量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较重的学习任务,很难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她指出,放松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都是保障青春期孩子长高的重要条件,希望家长们尽量帮助孩子调节心情,多让他们进行运动锻炼,保障充足的睡眠,这样不仅有助于身高的增长也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此外,家长们也不要“拔苗助长”,相信一些长高“偏方”,能结合遗传因素参考身高曲线图,假如发现孩子出现身高过高或过低的特殊情况,应及时去正规医院看病。(实习记者 孙 瑜)